2012-01-25
Game 後語:Buccaneer、Puerto Rico
天寒地凍,最適合在家中玩桌遊。今天香港只有 6.5 度,幸好幾個大學同學們搞了桌遊團,在 Simon 和 Laura 溫暖的家中玩了 Buccaneer 和 Puerto Rico,不用呆在家中做孤獨老人。
在 Buccaneer 中,玩家們扮演海盜集團首腦,互相揪團去劫船賺錢。海上有一至三艘商船,每艘商船都有一定數量的金錢和寶物,而每艘船都需要某個數量的海盗才能攻下來。玩家們輪流選擇 (1) 跟其他玩家的海盜團隊組成更大的團隊,或 (2) 率領以自己的海盜為首的團隊洗劫商船。成功洗劫後,海盜首領需分賊贜和出糧給其他玩家的海盜。這個時候,若打劫得回來的錢不夠出糧,海盜首領需自掏腰包付鈔。當所有商船都被洗劫過後,遊戲結束,玩家們按收集到的寶物分錢,最後最多錢的玩家勝出遊戲。
遊戲規則雖然簡單,但玩家們需要記下各團隊中海盜的薪金,也要計算一下大家的順位和設計怎樣才能劫得心儀的船隻。有時候因團隊太大,或船上太少錢,劫船可能反而是虧本生意,那就要想想怎樣引誘其他玩家接手團隊,自己穩賺薪金。過程中充滿心機和嘴砲,非常熱鬧。
到 BGG 搜尋了一下才發現,Buccaneer 的設計師原來就是設計 For Sale 和 Turn the Tide 的 Stefan Dorra,怪不得風格就是那麼的 elegant。而 Queen Games 的製作甚是精美,真是一個很不錯的小品,Sam 果然沒有介紹錯。
玩過 Buccaneer 後,時候不早,我們便立刻開 Puerto Rico 來玩。話說 Laura 上一次來小弟家中玩過 Puerto Rico 而且作客大勝兩場後,非常喜歡,更托我買了一幅回家。今天終於到她家,當然是要報一戰之仇。
很感激 Sam 幫忙管理金錢分數貨物等等鎖碎事,讓大家可以專心地玩。Simon、Eunice 和阿恒都是第一次玩,但都非常快上手,不消半小時就已完全消化規則。
Laura 似乎感應到我的敵意,看見我一開始就種了兩塊菸草田後,也不甘示弱地種了兩塊,更憑着開始時拿到的礦場建了菸草廠跟我正面交鋒。這,分面就是挑釁嘛。一般來說,衝動的我會二話不說地作菸草競賽。但今天,可能天氣較冷,讓我沒有那麼衝動。我先建了招待所和小市場,再慢慢地拿四個礦場。其時阿恒已因為辦公室和種咖啡而成了暴發戶,還有一艘私家船,Laura 也已經了很多建築,包括港口,Simon 也運了很多次貨賺了很多分,Eunice 也在靜俏俏地多樣化自己的出產,唯獨我還在一根一根玉米慢慢地拿去賣賺取微薄的回報。
轉捩點應該大約是在我儲夠錢買大市場和辦公室之後。阿恒因為跟我同樣需要賺錢,而我們都有辦公室,順理成章地我們便到交易所賣咖啡和菸草,這時我的財富才首次超過 6 元。而 Laura 和 Eunice 都有工廠,便不斷合作生產和運貨同時賺分又賺錢,非常厲害。差不多到遊戲末段,我的招待所已為我帶來很多的人口,不建碉堡實在對不起自己,幸好大家都沒有要搶這個,我便因着四個礦場以 6 元就奪得心頭好,非常高興。不過 Laura 有工廠不斷為她賺錢,也有港口為她巨大的運貨量加分,加上她已建了海關,讓我有點不安,直覺覺得再待下去必輸無疑。於是我便連續地選了兩次市長,期望快速增加我的人口為我的碉堡增值,也加速遊戲的結束。遊戲結束前一個回合,阿恒買了官邸,但還沒有工人看守,心知他必定會選市長,而剛好我只剩兩格空地,手上又有 6 元,又輪到我做起始玩家,實在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時機。我建了最後的一個大建築同業公會填滿我的地,宣告遊戲即將結束。最後結算,Laura 的海關為她帶來 7 分之多,果然厲害,幸好我有兩個大建築,分數才追得上她,最後以 57:56 一分之微險勝,報仇成功~~賀!
經典遊戲就是經典遊戲,玩了這麼多次,感覺依然新鮮,跟老朋友一起玩更是樂趣倍增,玩後仍是會回味良久。很想再玩,但年假快要結束了,或者找個晩上跟 Jelly 試試二人變體規則吧。
2012-01-23
iPad 桌遊介紹:Caylus
連結:BGG、iTunes
很久以前便聽說過 Caylus 是工人放置(worker placement)遊戲的始祖,很多受歡迎的遊戲如 Agricola、Le Havre、Dominant Species、Stone Age 等的核心機制都是來自於 Caylus。另外又看見 Caylus 在 BGG 的策略討論串非常熱鬧,看來很有深度似的,但可惜一直都無緣一試。現在 iPad 終於推出,不用再等了,製作團隊更是製作 iPad 版 Neuroshima Hex! 的 Big Daddy's Creations,想必有質素保證。(題外話:最近火速攻上 BGG 第 10 名的 Eclipse 也將會由 Big Daddy's Creations 製作 iOS 版本)
遊戲背景為公元 1289 年,當時腓力四世為了加強法國邊境的防護,決定在 Caylus 這條村子附近興建一座城堡。玩家們都是建築判頭,手上有六個工人,每一回合大家可輪流放置他們到村子裹的建築物執行行動,或放到工地建築城堡。起初的時候村子裹只有一些可拿取基本資源的建築,但玩家們也可在村子裹興建一些高等建築加速資源 / 分數的收集,而當其他玩家使用你的建築時你也將可賺取分數。建築城堡方面,每一次建築後最賣力的一位玩家可得國王的獎賞,可選擇的獎賞包括分數、錢、資源、建築,而每一種獎賞下次再拿的時候可升級。城堡的建築分為三個階段,每階段結束時國王也會再一次獎賞曾經參與的玩家們。遊戲中有一個很特別的機制,有一 bailiff 控制遊戲進度,另有一 provost 決定可使用的建築物和 bailiff 前進的速度。他們並不是乖乖一步一步走的,玩家們可透過賄賂 provost 來卡對手或加速遊戲進度等等。當城堡的三個建築階段都已結束,得分最高的玩家勝出。
這個 iPad 版本的介面、音樂等雖然並不華麗,但操作起來簡單易上手。我只嫌它的 tutorial 有點簡陋得有點過份,而且沒有 undo 功能,不過這些也只是小問題。
反而 Caylus 這個遊戲本身,我起初玩了三四局後覺得有點 dry。怎麼說呢,可能因為遊戲沒有甚麼運氣成份吧,對着電腦玩家就好像每次都已有劇本般預設了要怎樣下,要到中段才有一點變化。
不過再多玩幾局之後,開始感到遊戲的趣味了。主力興建高價值建築搶分、或爭取國王不同的賞賜等,都是勝利之道。但若要超越對手,就要在花很多心思去搶順位、佔地盤、賄賂 provost、提早 pass 等等來令對手比自己花更多資源,當中玩家之間的暗中角力非常過癮而且燒腦。
整體來說這個 iPad 版的 Caylus 很忠實地呈現原遊戲面貌,而且 AI 頗強,喜歡深度策略遊戲的話,值得一試。
2012-01-22
Game 後語:In the Year of the Dragon、El Grande
龍年將至、Clement 買了他喜愛的設計師 Stefan Feld 的其中一款受高度評價的作品 In the Year of the Dragon 應節,昨天 Clement、Grace、Jelly 和我一起試跑。
遊戲背景為約公元 1000 年的中國(大概是宋朝吧),那一年正好是龍年,玩家身為太子,為了讓百姓安渡這艱苦的一年而做準備。這一年的每一個月都有不同的事件發生,包括饑荒、疫症、外族入侵等等。幸好玩家們可以招攬不同的人才,發揮他們的才能,幫忙擴建皇宮、種米、徵稅、醫病、打仗等來應付這些事件。每月結算分數一次,整年過了就會有一次大結算。
遊戲中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是玩家次序,這部份的形式跟 Macao 中的相似,招攬人才和發動戰爭等都可以提升次序。次序較先的玩家可優先選擇行動牌和優先招攬人才,非常有利。所以這局我一開始就拿了一個將軍爭取領先的玩家次序,當其他人的次序追過了,我便再發動戰爭追上去。行動和招攬人才方面,其實沒有太多的懸念,主要就是早一兩個月預備好應付下兩個月的事件,再沒有利用價值的人就讓他自然死掉算了,一直都很順利。只是中段有一段短時候玩家次序被 Grace 和 Jelly 追過了,而我剛好缺錢,又剛好我想選的行動跟她們選的行動給綁在一起,所以發展有一點遲滯。而 Clement 的玩法比較偏鋒,一開始他就招攬了很多稅務官員拿了一大堆錢,再買下很多龍標記每個月加分,錢賺夠了就讓那些稅務官員餓死病死的。結果他在後段得分能力大增,最後勝出遊戲。
之前也玩過 Stefan Feld 的 Notre Dame 和 Macao,覺得他真的是有點市場觸覺的設計師。正如他早前的訪問所言,他的遊戲不會很長,能讓玩家有不多但卻真正有意義的決擇,而且他總是會想出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機制,這些都是他的遊戲受歡迎的原因。
不過 In the Year of the Dragon 給我的感覺是,它比較沒有那麼令人眼前一亮,而是偏向像其他歐式遊戲般深沉紥實。整體而言我覺得這遊戲是很好玩的,也很容易上手且讓玩家投入,我估計在 Clement 的遊戲組裹應該也會頗受歡迎。但我還是對遊戲有一點意見。遊戲中的糧食、煙火、龍標記等等各方面,連繫性欠奉,給我有點突兀的感覺。另外,Stefan Feld 的遊戲的主題性真是一貫地弱,那個宮女、龍標記、和尚等真的有點來得莫明奇妙,不過這點對於比看重遊戲機制的玩家來說應該問題不大吧。
El Grande 也是一個區域控制遊戲,每回合玩家需要利用手上的 power card,爭取適當的順序選擇行動卡,調派自己的士兵佔領版圖上不同的地區。在計分的時候各玩家按他們在每個地區的勢力而得分。
可能是受到 Dominant Species 的影響,或者是我對行動牌還不是很熟悉,我覺得 El Grande 基本版可供選擇的行動未如想像中豐富,不過這對於一個 90 分鐘的遊戲來說已是非常難得的了。另外,若能給每個行動卡取個符合主題的且配合行動內容的名稱,相信會讓像我這等需要一點點主題性的玩家更投入,不過大家也許會覺得這是在吹毛求疵罷。
玩了這局之後,很想再玩,也很想試試它的幾個擴充。另外也挑起了再玩 Dominant Species 的衝動,不過棋友似乎給長長的遊戲時間嚇怕了,看看有沒有緣份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