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打算買一款(未有機會玩過的)新遊戲之前,小弟都必先會詳閱其遊戲規則作一輪評估,想像一下好不好玩,又想像一下適合跟甚麼朋友玩,過了「冷靜期」後還是覺得很有興趣的話才會拍板入貨。然而,7 Wonders 有點例外。單看遊戲規則的話,個人認為這遊戲其實只是很普通。類似 MTG 的 card drafting、類似 Stone Age + Amun-Re 的科技牌計分法、過份簡陋的資源和戰爭設計,好像沒有甚麼非常突出的。但這遊戲實在太紅了,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就進佔 BGG 第 14 位。它紅得讓我有點戒心,但反過來說它又紅得讓我不可忽略而不試試它。無論如何,經過一輪掙扎後還是決定帶它回家。
遊戲大鋼
簡單來說,在 7 Wonders 這遊戲中,每位玩家要負責發展自己的一個 Wonder,透過發展文化、科技、軍事和興建 Wonder 等等各方面來賺取 Victory Point (VP)。
遊戲開始前每人要抽或選一塊 Wonder Board 和三元作起始資源。遊戲分為三個 Age,而每個 Age 會有 6 輪。每個 Age 的開始時每位玩家會拿到 7 張 Age card 作手牌,每一輪玩家要從手牌中選出一張,對於這張牌你可以:(a) 付出所需資源然後打出來興建它、(b) 面朝下放到 Wonder Board 底下興建一個 Wonder Stage、或 (c) 直接棄掉賺取三元。然後每位玩家把剩餘的手牌傳給下家,直到每人只剩下一張牌,該 Age 則完結。每個 Age 完結時要跟相鄰玩家比較軍事力量,拿取相應的 Conflict Token。
三個 Age 都完結後,各玩家按手上的 Conflict Token、錢、卡牌上和 Wonder Board 上拿到的 VP、科技發展和各 Guild 的特別指示等各方面來計分,最高的為贏家。
戰報
前晚到樂思遊戲跟 Gary、Kobe 和 Pat 開了這遊戲來玩,由於遊戲時間短,只需 30 分鐘左右一局,所以我們一連就玩了三局。
所謂的 7 Wonders,其實就是:
1. 埃及亞歷山卓港的法洛斯燈塔(The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
4. 埃及的吉札金字塔(The Pyramids of Giza)
7. 希臘西岸奧林匹克的宙斯神像(The Statue of Zeus in Olympia)
第一局 Gary 選了金字塔,Kobe 選了神殿,Pat 選了空中花園,而我則選了宙斯神像。我們都是第一次玩,所以都按規則所建議的用了 Side A。宙斯神像的 Stage 2 有一個很好用能力,就是可以在每個 Age 免費建一個 structure(打一張牌),於是我就很順理成章地在很早的階段集中資源把我的 Wonder 建好,期望中後段能有好東西出現。其實這計劃也蠻順利的,在 Age II 和 III 都拿了很好的文化牌(藍色的),但問題是我和 Kobe (我們坐對家)都同時忽略了那些牌的 combo 和軍事力量,讓 Gary 和 Pat 連連打勝仗在軍事上(紅色)遠遠地拋離。而且中後段雖然有些好牌想建設的,但我唯獨缺欠的布料偏偏就只有我的對家 Kobe 有生產,所以就算有錢也被逼要放棄。Gary 最後因為發展得非常平衡而勝出這局。
由上到下:軍事、錢、Wonder VP、文化、商貿、公會、科技、總分
第二局 Gary 選了金字塔(B),Kobe 選了空中花園(B),Pat 選了神殿(B),我選了宙斯像(B)。吸收了第一局的教訓,感到那些牌的 chain 實在很強勁,所以這局我就不惜工本,甚至連一個 Wonder stage 都不理,集中搞文化。我在原材料和製成品方面的「不思進取」似乎令我的鄰居 Gary 有點懊惱,因為在我這邊沒有甚麼東西可供他買。最後結果是,這局我單單在文化方面就取得了 37 分!不過我因為過程中不斷供養我的另一鄰居 Pat,使她不經不覺變成大富婆最後還勝出這局(Pat 建 Wonder 時忘了拿錢,她應該可以再多 4 分的,即是說她最後還剩下 >30 元!crazy~)
Pat 應該在金錢分上可再加 4 分的
第三局 Gary 用了太陽神像(B),Kobe 貪得意用了 promo card 尿尿小童(B),Pat 用了我在第二局中用的宙斯像(B),我則用了燈塔(A)。這局我則想試試科技牌的威力,但最後我發現這條路線是頗難拿高分的。基本上我看到科技牌就已亳不猶疑地打出,也駛出了幾次 combo,可是某一種科技要三張或以上才會有比較可觀的分數,而分散儲 set 的話又很容易被對手扣牌,結果是高不成低不就。而我到最後差一元而買不到 Pat 的礦石建不了最後的 Wonder Stage 損失了七分,飲恨。Kobe 則在這局不知怎的很快就打了很多商貿牌弄了很多不同的資源出來,自給自足完成了尿尿小童唯一的一個 stage,之後就無風無浪地文化和軍事雙線發展 lead 到最後。不知道他回家後有沒有自己請自己喝啤酒呢?
總結 / 感想
我認為 7 Wonders 創新的地方,就是在一般的 card drafting 上改動了一點,每人每 turn 都同時 draft 一張牌並即時用了它,而不像其他遊戲般 draft 完整手牌才開始玩。這個小改動意義很大,可大大地加快遊戲的流程,而且在多一點資訊的情況下,會讓玩家在選牌時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不過整個遊戲給我的感覺是,設計師想出了這個好點子之後就匆匆套一個主題和其他部份上去,而且為了維護這個點子裏「玩家同時行動」的特質,犧牲了很多東西。首先,整個遊戲只有建設沒有拆毁(對,即使打仗都沒有建築物會受損!),這個我相信是因為遊戲設計者未能想到怎樣解決行動順序的問題。另外,建東西時可向兩旁玩家「買」資源,但對方卻不能拒絕,而且你「買」了對方的東西之後對方卻不會少了東西用,這部份真的是很怪怪的。還有,所謂的戰爭實在是簡陋得有點過份,只是比一比兵力就了事,其實為甚麼不讓打勝仗的一方炸掉敗方的一個建築增加遊戲的變化呢?這些沙石都令到遊戲主題和遊戲機制未能緊扣,讓我不太能投入去告訴自己在建設甚麼世界奇觀。另外,這遊戲雖說可七人同時玩,但基本上每位玩家只能跟左右兩家有少量互動,至於其他的玩家嘛,往往是鞭長莫及,不用理會,想理也理不著。所以雖然 BGG 們投票出 4 人是最佳的遊戲人數,我個人來說其實更期待三人甚至是二人遊戲。
看到這裏,不要以為我很不喜歡這個遊戲,相反,在玩過之後我對它的評價相比我未親身去玩之前還要高一點點。若把它當成是一隻純抽象遊戲的話,整個遊戲其實骨子裏很簡單,但卻會讓玩家覺得好像有些東西可以思考;雖然明明如 Kobe 所言可以很容易很清楚地看出對手的路數,但卻會讓你覺得自己好像有些策略可以暗暗地駛出來。簡單來就是可以讓你在很短的時間內沒有甚麼挫敗感地輕鬆活動一下腦筋,而玩的過程中都頗熱鬧歡樂,非常適合拿來做一個萬能 filler game,這個可能也是另一遊戲 Monopoly Deal 在我的朋友間很受歡迎的原因吧。
聯想
說到 Monopoly Deal 這個我一直都頗為嗤之以鼻但卻流行於我的朋友之間的遊戲,我忽發奇想,可否加進 7 Wonders 的 simultaneous card drafting 機制讓它變得更好玩呢?初步的構思如下:
- 每位玩家一開始拿玩家數目 x 2 那麼多張的手牌
- 隨便找個起始玩家指示物交給其中一位玩家
- 每一個 turn 每位玩家同時從手牌中選出其中一張,然後可:
- 打出來使用(「通行証」和「作出反對」以外的行動牌),或
- 收集物業(物業牌),或
- 把牌當作金錢存到自己的銀行中
- 然後,各玩家可任意交易已打出的物業牌
- 起始玩家指示物交給下一家,且每位玩家把剩餘手牌傳給下一家繼續,直至所有手牌都用完
- 若行動順序會影響結果,則按傳牌方向最接近起始玩家的有優先權
- 所有手牌都用完後,各位重新拿玩家數目 x 2 那麼多張的手牌,上家變下家,下家變上家(就是把傳牌方向反過來啦),繼續遊戲
- 最快集齊三套不同顏色的物業牌的玩家勝出遊戲
這樣的改動我估計可以大大增加玩家們彼此之間的衡突(例如可能會同時被幾個玩家攻擊)和外交策略考慮,不知道會否太複雜就是了。
除了 Monopoly Deal,剛剛也想到了或許可以類似地把 Battle Line 改造成多人版,不過還未想得很全面,有機會的話另文再述吧。
p.s.
- 新天鵝堡出的 7 Wonders 牌套,長度不足,差大約 1mm 才能套住整張牌。
- 2010 年出版的遊戲裏,未玩過而又很有興趣試試的,就只剩下 Dominant Species、Innovation 和 Troyes 了。